· 

如何預防早產?

什麼是早產?
早產,主要是指胎兒在滿28孕周至37孕周之間(196258)分娩的過程,其嬰兒被稱為早產兒。早產的症狀包含每次子宮收縮間隔少於10分鐘,或液體從陰道流出。在此期間出生的體重10002499g、身體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兒,稱為早產兒。早產兒會有腦麻痹、發展遲緩、聽力與視力障礙等巨大風險,越早出生則風險越大。

 

早產的原因有哪些?
早產的原因很多,其風險因數包含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雙胞胎或多胎、肥胖症或體重不足、一系列陰道炎、吸煙與心理壓力等等。孕期直到39周以前不建議採取引產等提前分娩措施,對於剖腹產而言也適用這樣的建議。
1
、最常見的原因是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,比如B族溶血性鏈球菌,沙眼衣原體、支原體的感染,急性腎盂腎炎等,是早產的重要原因。感染的來源是宮頸、陰道的微生物,部分來自宮內感染,感染也是導致胎膜早破的重要因素,早產常與胎膜早破合併存在。正規的產前檢查可以查出一些常見致病菌,加以早期治療,可達到預防早產的效果。
2
、雙胞胎或多胎妊娠,羊水過多可使宮腔內壓力增高,當子宮增大到超過其可承受的程度,就會提早臨產而發生早產。
3
、胎膜在臨產前就自然破裂,臨床上稱為胎膜早破,約30%40%的早產與此相關,胎膜破裂後大多在一周內發動分娩。
4
孕期一些併發症和合併內外科疾病時,常常為母嬰安全而由醫師決定提前終止妊娠,比如嚴重的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肝腎疾病等。
5
、宮頸內口鬆弛或子宮畸形。均因子宮發育不良而導致晚期流產或早產。
另外,早產還與妊娠併發症、妊娠合併症、孕期勞累顛簸、內分泌紊亂、吸煙、飲酒與心理壓力等等。

 

早產有什麼危害?
早產寶寶身體器官各個方面尚未發育成熟,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的環境,存活能力差,併發症多,除了近期併發症外,還可能會出現遠期後遺症。胎齡越小、體重越低的寶寶,併發症就越多,危害越嚴重。
16%的早產發生在「32周之前」,這些早期早產兒的出生體重往往不足3斤(1500克),併發症明顯增多。
孕「34周之後」的寶寶發育相對成熟,占到所有早產兒的70%,其併發症較少,病情也較輕,存活率及患病率與足月兒相比幾乎沒有明顯差異。

早產時「若胎肺尚未成熟」,早產嬰兒生後肺不能很好地膨脹,會發生呼吸困難,嚴重時,可發生死亡。早產嬰的肝臟發育不成熟,肝臟的酶系統發育不完善,缺乏維生素K,很易引起出血。
早產嬰的「體溫中樞發育不全」,皮下脂肪少,體表面積相對較大,體溫隨外界環境改變而升降,一般體溫較低,若沒注意好保暖,可發生硬腫。肺出血等嚴重的問題。
早產嬰「容易發生黃疸」,有時程度可以很重。他們的吸吮力差,餵養較為困難,可發生低血糖等情況,有的早產嬰甚至需用鼻飼餵養。此外早產嬰抵禦感染的能力都較差,容易發生肺炎等感染。

早產兒的「近期併發症」包括: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症、腦室內出血、、低血糖、貧血、壞死性腸炎、餵養困難、感染等;
早產兒的「遠期後遺症」包括:生長不良、免疫力下降、神經系統受損、智力發育落後、腦癱、哮喘、聽力視力下降、肺發育不良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。

 

如何預防早產?
在早產自然發動前,都有一些預兆,如果能分辨和重視這些早期的症狀,及時就診治療,在採取一定的措施後,相當一部分的早產是可以避免的。
1.
治療生殖道感染
患有生殖道感染疾病時,應該及時請醫生診治。
2.
避免勞累和外來刺激
孕晚期最好不長途旅行,避免路途顛簸勞累;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,以免碰到腹部;走路,特別是上、下臺階時,一定要注意一步一步地走穩;不要長時間持續站立或下蹲;在孕晚期,須禁止性生活。
3.
保持良好生活狀態
懷孕期間,孕婦要注意改善生活環境,減輕勞動強度,增加休息時間;孕婦心理壓力越大,早產發生率越高,特別是緊張、焦慮和抑鬱與早產關係密切。因此,孕婦要保持心境平和,消除緊張情緒,避免不良精神刺激。
4.
過去有流產、早產史或產傷史的孕婦更應預防重視,因為很容易再發生早產。

 

 

 

孕婦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會發生早產?
一個最明顯的跡象就是子宮收縮,這也是早產最早的信號。懷孕時,子宮通常是鬆弛的,在懷孕中期,一天內子宮可能會收縮35次。此時孕婦會感覺肚子硬硬的,但無痛感,沒有規律,時有時無,這屬於生理性宮縮。
但如果收縮的次數太過頻繁,達到每小時34次以上,就不屬於生理性的了,要儘快就醫。除了能感受到宮縮,還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、腰背的酸痛感、下腹部和大腿壓力增大(盆腔沉重),下墜感,或者外陰部壓迫感,分泌物增加或異常(特別是分泌物呈水狀、黏液狀,或伴有淡淡的血色),甚至破水等,都要立即就醫。